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张志民教授解释,防病包括三个层次,即未病先防,强调养生,防止疾病的发生;发病后防病,强调早诊断、早治疗,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演变;愈后防复发,防止短期痊愈后病情再次复发及治疗后遗症。
未病先治,是医疗界至今奉行的“预防为主”战略的早期思想,其中很多方法对于现代医学强调的“亚健康调理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亚健康是指西医客观仪器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,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诊断,但表现出生活能力下降、社会适应能力下降、各种身体不适等症状。亚健康对人体的危害极大,世界卫生组织于1999年宣布亚健康与艾滋病并列为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,但西医尚无法对其进行有效诊断,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治疗。
面对亚健康的挑战
传承中医防病经典
案例1 慢性疲劳综合征
梁某,男,44岁,工行员工。身材高大,体态浮肿,面色晦暗,四肢无力,嗜睡,异常疲倦,工作无力,记忆力明显下降,腰酸背痛,下肢沉重,前两天上班时因喝了过多的消暑饮料,出现小便不利,夜梦多。舌质紫暗,苔厚腻,六脉湿润不清。
体格检查:血脂、尿酸轻度升高,血压不稳定,波动大症状诊断: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诊断:外感寒饮体质诊断:脾肾阳虚型慢寒体质
患者生来阳气不足,湿气内盛,经络不通,不适颇多。应从病根入手,以温补为主。予附子理中汤7剂,症状明显好转。后长期服用附子理中丸治疗。
案例 2:自发性出汗
唐某,男,50岁。近三个月来,半年前因房屋装修劳累过度,大汗淋漓,怕风,出汗后加重,不能忍受风扇、空调,尤其是搬家时,一天要换几十次衣服,疼痛难忍。临近盛夏,更是疼痛难忍。虽多次到医院检查治疗,服用“麻黄、牡蛎、浮小麦、薏米根、黄芪、防风、五味子”等中药及止汗剂,但症状无明显改善。
体检:血脂、尿酸轻度升高症状诊断:亚健康自汗病因诊断:过度疲劳体质诊断:阳虚
患者体内阳气虚弱,湿气内盛,经络不通,引起各种不适。应从病根入手,以温补法为主。给予桂枝加附子汤(桂枝、白芍、附子)加减7剂,症状明显改善,患者称能忍受风扇,出汗后感觉舒适。遂用附子理中丸长期调理。
案例三:失眠
谢某,女,39岁。半年前因家中被盗,精神紧张,夜里多梦,渐渐整夜不眠。曾尝试“舒拉达”,后因副作用较大而停用。体质略瘦,精神倦怠,面色略青。主诉口干多饮,胃胀不适,四肢乏力,腰酸耳鸣,大便干溏。唇舌微紫,苔白厚腻,六脉不清。
诊断:亚健康失眠病因诊断:情志受伤导致精神紧张体质诊断:脾肾阳虚导致体质迟钝、寒凉
本证属阳虚阴寒,阳不入阴所致。患者服麻黄附子细辛汤5剂,患者自述睡眠明显改善,服药期间腹泻2天,无其他不适,为药气循经所致,续服后腹泻停止。患者又服真武汤合附子理中丸治疗2个多月,体质明显好转,耳鸣等症状明显改善。
案例四:声音嘶哑
李先生,男,46岁。声音嘶哑一年多,伴有咽部不适如被东西堵住,呕吐吞咽不下,时有咳嗽,干咳少痰,喜饮酒但大便溏薄,每日排便3至5次。前医生用清热利咽、滋阴解毒、补肾化痰等药方治疗一月余,无效果。患者略瘦,精神倦怠,面色略青,自称能饮一斤多酒,每饮必醉。唇舌青紫有瘀斑,舌苔白腻,六脉紧。
诊断:声音嘶哑 病因诊断:饮酒过量 体质诊断:脾肾阳虚、慢寒体质
证候为阳虚少阴寒,治宜温散少阴寒,恢复阳气功能。方药为麻黄附子细辛汤7剂,后加真武汤。经过2个多月的调理,身体状况明显好转(大便成形,每日1次),所有症状均有改善。
案例 5:视力丧失
黄某,女,39岁。多年有喝凉茶的习惯,尤其夏天喝凉茶。近半年来,她感到视力下降,视物疲倦、模糊,伴有四肢乏力、易疲劳、咽喉不适、便秘、夜间睡眠不佳等症状。在中山眼科中心检查视力,眼底检查正常,遂在亲友介绍下到中西医亚健康门诊就诊。她体形中等,精神倦怠,面色晦暗,怕风,容易感冒,主诉夜间睡眠质量很差,夜尿频。舌质淡胖微紫,苔薄白润,脉弦紧不柔。
诊断:视力下降、视疲劳、视物模糊 病因诊断:嗜酒、寒性体质 诊断:阳虚湿阻、油腻滞性体质
治疗上先用茯苓、桂枝、白术、甘草汤化气利水,患者服汤剂十余剂,视力恢复正常,后又用附子理中丸进行后续调理。